清威忠义,名将典范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英雄记》
高顺谏曰:“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布不从。(臧)霸畏布钞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还下邳。
——《英雄记》
高顺是名战将,善于练兵、指挥,其实他同时也是位良臣。首先高顺自己不喝酒,为人有威严且廉洁,可谓一身正气。而且身为武将的他却很多时候能对吕布给出一些很有水平的建言。根据记载,高顺指出吕布遇到问题不愿意详细思考,事后虽然能知道犯错(辄喜言“误”),但坏习惯不改,使犯错次数多不可数(误不可数)。高顺这句话真是点中吕布要害,将其最终失败其中一个因素指了出来(吕布失败当然不只这一个原因)。可惜吕布听是听了,没有加以改正。而《三国杀》特取了高顺不喝酒一事设计了负面技能“戒酒”,既贴合了典故,又限制了“陷阵”那过于强大的威力,使其综合势力趋于平衡,对典故性、游戏性同时有利,一举两得,实在是高水平的技能。
吕布虽然在生死关头信任高顺,但多疑的他其实平时并不信任高顺,郝萌叛乱,虽然全靠高顺平定,然而吕布却在事后更不信任高顺了,甚至将高顺的兵(应该是包括陷阵营)交给自己亲戚魏续统领,在战时才交回给高顺。而日后将吕布绑送曹操的正是这位魏续。可想而知吕布是多么的昏庸。吕布这样对待高顺,高顺却始终没有怨恨吕布的意思,每读书至此,深为高顺不值。
还有一次,臧霸袭杀了刚刚愿意归顺吕布的萧建,吕布便想进攻臧霸。高顺可能看出此战难以获胜,因此以会损吕布名声为由劝阻吕布,吕布又听不进去,结果自然是劳师无功。这一次的建言可以看出高顺身为战将,却非好战,能审时度势,建议吕布把握好杀董卓的好名声,不要擅自打无意义的仗。可见,高顺的见识已非一般斗将能及。
可惜,吕布最终都不能听从高顺的意见,甚至不相信高顺,高顺却始终一如既往对吕布非常忠诚,直到吕布成为曹操的俘虏,终于要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时,吕布自己摇尾乞怜固不必再提,陈宫怨恨吕布不听良言,张辽破口大骂,高顺却是看得很淡,一言不发。实际上高顺被擒后的举动是史无任何记载,所谓一言不发反而是《三国演义》设计的。罗贯中对于高顺的几番建言、平定叛乱没有描写,也不记载陷阵营,看似对高顺并不重视,然而却对高顺面对吕布失败、自己死亡的刻画非常切合其在《英雄记》上的本色。
张辽破口大骂让人读后怀疑其是破罐子破摔,更有吸引曹操之意。陈宫喋喋不休,虽然吕布不听其谋固然可恨,但陈宫本身错投主子,须自负其责。只有高顺,坦然面对失败,盖因其早知如此下场,大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意,与诸葛亮六出祁山何异?高顺真是一位忠臣良将,练兵、作战、庙算、人品等无一不是上上之选,当为三国名将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