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从征伐,文治九县
坚大怒,命黄盖出战。蔡瑁舞刀来迎。斗到数合,盖挥鞭打瑁,正中护心镜。瑁拨回马走,孙坚乘势杀过界口。
——《三国演义》
“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①,当检摄诸曹②,纠擿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
——《三国志·吴书·黄盖》
① 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② 诸曹:各个部门,亦借指各部的官员。
《三国演义》中的黄盖一开始便作为孙坚部将出场,并在讨董一战中现身。黄盖的武器被设计为铁鞭。讨董之战中黄盖并没有多少闪光点,倒是在孙坚被刘表追截时,黄盖出战蔡瑁,交手只是数个回合,黄盖便一鞭打中蔡瑁的护心镜,大获全胜。虽然,在惜字如金的《三国志》里面没有怎么描写黄盖的勇武事迹,只是简单说了一句黄盖在孙坚死后,依然忠心耿耿地追随孙策及孙权,但从其他人物的列传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黄盖英勇的身影。
在孙策上表朝廷汇报大胜黄祖一事时,就提到黄盖的名字① ,这时黄盖还是任武锋校尉一职(还没到中郎将的级别,和太史慈、周瑜等还是相去一阶)。而在《三国志》中太史慈传中提到,孙策单挑太史慈时,护卫的十三从骑中就有黄盖。显然,在孙策平定江东六郡、西征黄祖时,黄盖一直紧紧跟随,屡立战功。
不过,大家可别以为黄盖就只能征战,其实他的政治能力也很不错,甚至能亲自治理县事。就在孙策基本平定了江东,孙权继位之后,有相当一段时间,东吴并没有发生大战。但是,这时山越(山越是汉代对以浙江绍兴为中心,在今天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及浙江、江西、福建一带山区生活的百越族人的称呼,今天的畲族为其后裔)时常骚扰,内政不稳,孙权用了近七八年时间来稳定江东,当时的东吴文武都致力于这个目标,黄盖当然也是一样,除了不断讨伐山越,主要的还是要治理县城。
石城的官吏都是一些地头蛇,外来的官长很难管束。黄盖吸取前任的一些教训,来了个先礼后兵,先是出了告示,说将文书治理付与两名下属(掾),如果下属有所欺瞒,也不加以鞭杖之刑,希望尽心就是了。接着,黄盖自己也假装什么都不管,日子久了,那两名手下(掾)便渐渐松懈,又见黄盖不怎么看公文的样子,就开始胡作非为起来。哪里想到黄盖在暗中调查得一清二楚,搜集了他们的罪证之后,邀请所有的下属来吃饭。正当大家吃得高兴,黄盖突然拿出证据当着所有人的面质问这两人。铁证如山,这两人只好认罪。黄盖便说:“之前我曾下过命令,不会向你们加以鞭杖之刑,我不会欺骗你们的。”正当两个作奸犯科的下属暗自庆幸之际,哪想到黄盖一声大喝:“直接拖出去斩了!”说完便让左右兵士直接拉出去斩杀了他们。果然是“不加鞭杖之刑”,这么一来,所有的下属都被吓得心惊肉跳,知道了这个上司有心计有手腕,再也不敢胡来了。自此,石城县的情况才好起来。
之后,凡是情况比较复杂,比较难治理的地方,孙权都是调黄盖过去管理,甚至接连治理了九个县,还都取得了很好的政绩。由此可见黄盖的能力,俨然是一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能人。于是孙权便调派他担任丹杨都尉镇守丹杨郡②。这丹杨郡在三国时代可不简单,在那时,此地民风彪悍,民俗尚武,是出精兵之地。而丹杨兵是连曹操和刘备都十分觊觎的精锐之兵,曹操起家创业的时候,还特地和夏侯惇去招募了一批丹杨兵。但凡事有利有弊,也正因此地盛产精兵,所以也很难治理,还时常会发生叛乱,且叛兵的战斗力比其他各郡要强。
而东吴却又最为依赖丹杨兵,调黄盖去镇守丹杨,正是孙权对他的高度信任和重视,相信这样一位能打仗又能治国的干将,一定能把这块至关紧要的是非之地治理好。
① 在《三国志 ·孙策传》注引《吴录》中引用了孙策的上表:“……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
② 丹杨郡:又作丹阳郡,中国古郡名。汉、晋时作丹杨郡。辖境约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江苏省茅山、浙江省天目山以西和安徽、浙江两省的新安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