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胜十败,算无遗策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 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傅子》
袁绍是曹操的头号大敌,自从曹操迎了献帝,曹袁矛盾日益加深,如何对付袁绍便成了曹营中的首要议题。当时,荀彧需要退居二线,不但要处理内政,还要做好和朝廷的沟通工作,而谋士戏志才又死掉了,曹操急需谋士,荀彧便向曹操推荐了郭嘉,郭嘉一加人曹营,便分析了曹袁的相互优劣之处,这就是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其实对于曹袁,荀彧、贾诩都各有一个四胜四败说,但都不如郭嘉的来得具体和透彻,由于全文较长,本文姑且截取其中部分来讨论。
十胜说中的第二胜是来自“义”,就是郭嘉也极其赞赏曹操以天子号令诸侯的做法,这样做是“顺”,而袁绍以一地方割据势力去对抗曹操,虽然强大,但是属于“逆”。第三胜是“治”,郭嘉认为当时时政的弊病就是法令过于宽松,而袁绍为了收揽人心,则继续以宽大的模式去处理,以宽治宽,是没有作用的。曹操相反,奉行强力的法家思想,以法治国。这点和日后刘备入蜀,诸葛亮以严法改了刘璋的宽松政策是同样道理,只是郭嘉早了近二十年。
十胜说中的第七胜最能体现郭嘉的见微知著。袁绍见到别人饥寒,十分体恤,不忍之色流于外表,这本来是仁君的表现,相信许多人才见了袁绍这样,都会死心塌地为他服务。然而郭嘉却发现袁绍对于自己见不到的百姓生活困难就不再考虑了,从而看穿袁绍的“仁”只是做做样子,表面功夫(这也许就是他当初去见袁绍时看穿的东西了)。而曹操则相反,对于小事,可能忽略,但对于大事,是考虑得很周到的。
郭嘉的见微知著为他看人、识人奠定了基础,因此他日后所设计的神一般的“鬼谋”就毫不奇怪了。
既不能杀,也不能放
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以问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
——《魏书》
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
——《傅子》
刘备天下枭雄,其能力不下于曹操,故魏武及其曹营诸臣常视之为潜在敌人。公元196年,刘备投靠曹操,众谋臣便非常关注,程昱认为刘备以后必为祸患,及早杀掉可高枕无忧。然而曹操考虑到刘备名望极高,自己刚刚迎了献帝,正是百废待兴、招揽人才的时候,怎可为了杀掉一个还不算是敌人的“潜在对手”而使天下人失望,于是没有答应程昱的建议,而郭嘉的见解明显比程昱高出一筹,也认为除去一个所谓的隐患,而使得再没有人来投靠曹操,那曹操还能和谁一起定天下呢?这就是一种默契,曹操当即采纳了郭嘉的意见。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袁术穷奢极侈(欲),最终玩火自焚,没人打他自己守不下去,带上仅余的家当欲北上投靠袁绍。不知曹操这下子是不是犯了头风,居然派刘备出去截击袁术。曹操手下将领如云,派谁不好偏派刘备?而且方向还是刘备以前的根据地徐州,这不明摆着把机会送给刘备吗?本来就希望除掉刘备的程昱十分紧张,而这时别看郭嘉建议不杀刘备,此时却与程昱相同,一起阻止曹操这个糊涂决定,然而天命三分,注定曹操无法统一天下,程郭二人见到曹操的时候,刘备已去远了。果然一去不回,还杀了车胄,复夺徐州。虽然后来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果断打垮刘备,然而刘备还是逃出,以不断死灰复燃的斗志坚持斗争,最终和曹操三分天下,使曹操壮志难酬。日后种种,其实源出于此,不知孟德事后想起有没有后悔过。
其实郭嘉的意思就是软禁刘备,既不能杀,却也不能放。这条对刘政策,以后周瑜也想用,只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那时的刘备已经拥有荆州,而且孙权也需要联刘抗曹,而此时的刘备除了关张,就只有那虚无缥渺的无形资产——声望,更何况关张也是随着刘备一起在曹操麾下,软禁刘备其实易如反掌,而且曹操确实也已经在做,只是不知何故头脑发热,放走了他。郭嘉的这条计谋拿捏得很准,两全其美。周瑜见识虽等同郭嘉,但那时的刘备已经不是这条计策能控制得住的了。程昱的做法则是干脆杀掉,一了百了,搞一刀切,有反效果,虑事不周,程昱高下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