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 【守望莱茵VIII】钢铁游骑兵--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简史 精华

酷酷跑网友_3533212

艾布拉姆斯是当代美军の三图腾之一,作为冷战至今的陆军“代表”之作也是继巴顿家族后的最成功的美国坦克家族

研发背景

60年代起,美国开始研发一种采用全新技术的坦克,希望一举跳脱以往巴顿系列坦克的基本设计,但是过程并不顺利,美国第一个计划是1958年推出的T95通用中型坦克项目由于技术不成熟、问题丛生而快速地夭折,只好继续沿用M48的技术发展出改良型的巴顿:M60作为MBT70主战坦克完成前的过渡车种,之后在项目破产后;美国人痛定思痛,开始从1971年展开新一代XM1主战坦克的研发案,并于1973年分别交由克莱斯勒(Chrysler)军品部门与通用(General Dynamics )进行开发,双方分别在1976年推出一辆原型车经过评估测试后,由克莱斯勒的设计获胜,成为今日的M1坦克,不过克莱斯勒在1982年将其军品部门卖给了通用,所以生产M1的厂商就变成通用陆地系统部门,不过在1976年下旬,美国的XM1与德国豹2PT在美国阿伯丁坦克测试场一同进行测试,评估结果认为两者在机动力、火力的表现不相上下,但在防护方面XM1略胜一筹,因此美国陆军便正式选择了XM1之后被命名为M1重型主战坦克,M1于1978年正式公开,在1979年起生产的110辆M1初期量产型上,第一辆先期量产型M1则在1981年正式进入美国陆军服役,美国陆军并在1981年2月正式采购7058辆M1,至1984年订单总数已经追加到7467辆逐渐替换了第一线部队中的M60系列(直到2019年才全部完成)

(此处是ROC想Peach的M1A2T)

M1“艾布拉姆斯”(英语:M1 Abrams Main battle tank)是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部门为美国陆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设计生产的第三代主战坦克,M1系列主战坦克家族主要有M1、M1A1和M1A2以及下属子型号,命名由来是前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第37装甲团指挥官和驻越美军司令官的克雷顿·艾布拉姆斯将军

(艾布拉姆斯是巴顿钦定的“最勇猛的指挥官”在1944年的阿登战役第一个冲进包围圈的陆军装甲兵指挥官)

艾布拉姆斯在80年代后历次美国对外大规模军事行动(例如沙漠风暴或海湾战争等)以其机动性强、火力精准等优势见证了M1系列身为全球最佳主战坦克之一的地位,是让美国陆军引以为傲的装备(?)

注:一台M1的造价是850万USD(2013)

内构不同于巴顿系列车身低矮得多,至炮塔顶的高度仅2.4米不同于以往美制坦克圆而庞大的铸造炮塔,M1的炮塔本体为钢板焊接制造,构型低矮而庞大,装甲厚度从12.5mm到125mm不等,正面与侧面都有倾斜角度来增加防护能力,故避弹能力大为增加 ,而全车体除了三个铸造部件外,其余部位都采用钢板焊接而成;此外,车头与炮塔正面加装了陶瓷复合装甲M1的人员编制为典型的4人车组,包括车长、驾驶、炮手与装填手,炮塔内容纳3名乘员,其中车长与炮手位于主炮右侧,装填手位于左侧,炮手席位于车长席的前下方车长席设有一个低矮的观测塔,可360度旋转,上有六具潜望镜,前方并设有一个机枪架,装填手顶部的舱盖上装有1具可旋转的潜望镜,舱口装有一个环形枪架;车内通信电台安装在左侧炮塔内壁,由装填手负责操作,两支电台天线以及横风传感器都安装在炮塔后段上方

动力也不同于一般美制坦克的AV1790系发动机,M1采用一具莱康明(Lycoming)的AGT-1500燃气涡轮,测试阶段时军方也曾评估德立台大陆厂(Teledyne Continental)的AVCR-1790可变压缩比柴油机,最大功率为1500马力),能使用多种燃油,最大出力达1500匹马力,使得她重达60吨(54.5吨)的M1拥有27.5的超高单位功率,她不仅拥有72km/hr的最大公路时速加速度与越野机动力也是上一代主战坦克望尘莫及的(特指M60和酋长)燃气涡轮的单位功率较高加速度、肃静性都是柴油机望尘莫及的,启动也比柴油机快且容易(在寒冷气候中尤为明显)然而,燃气涡轮的耗油量与热讯号很高,在高速运转时的耗油量虽然与同功率等级(1500马力)柴油机相当,但是低速运转的油耗与高速相差不大(柴油机就没有类似情形),这使燃气涡轮在战场上的燃油需求十分惊人;M1A1的内载燃油容量为1900升,续行距离约460公里,日后更重的M1A2还降至420公里左右,而采用柴油机的德国豹2的燃料携带量只有1200升,续航距离却达550公里

火力与弹药

由于苏联从T-62起115mm的主炮口径已经超过同时期西方最普遍的105mm坦克炮,70年代出现的苏联T-64、72更率先配备125mm滑膛炮,口径为全球之最;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T-72坦克 的复合装甲能有效防护以色列陆军105mm坦克炮多数的攻击,更显得105mm坦克炮很难因应苏联坦克的挑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后,美国从以色列获得若干俘获自叙利亚的T-72坦克,测试结果认为105mm APFSDS弹无法击穿正面以ERA装甲强化的T-72),因此美国将坦克炮升级为120mm实为势在必行

1981年,美国陆军开始测试换装120mm主炮的M1,于该年初推出14辆换装120mm滑膛炮并加强装甲M1E1,除了测试火炮的性能外,也评估重量增加后对机动力的影响。美国陆军对M1E1在测试中的表现相当满意,正式决定经过进一步细部改良后就开始量产,并命名为M1A1,M1A1是M1的第一种大规模改良型,最主要的改进是换装一门M256 120mm坦克炮(莱茵金属120授权版),此外还有不少细部的改良,并整合了M1IP所有的改良项目,由于120mm炮弹体积较大,M1A1的装弹量便减至40发,其中34发储存于炮塔尾端的主弹舱内,6发储存于车身的弹舱里相较于传统的线膛炮,没有膛线的滑膛炮在炮管中能将发射药的所有能量转换成炮弹移动动能,因此拥有更高的发射初速,使用动能穿甲弹时特别吃香;但是滑膛炮的长距离精确度就不如线膛炮,此外弹种选择比线膛炮少很多,只能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破甲弹,缺乏对付软目标的高爆/霰弹M256能使用的弹种有M829系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 与M830系列多功能破甲弹(HEAT),以及训练用的M831破甲弹以及M865、M866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射击APFSDS时炮口初速约为1650m/s

防护相较于某些纸面车来说是……至少经过了实战检验,M1相较于前辈更加紧致、被弹面积缩小之外,最重要的是在车头以及炮塔正面等最易受攻击的部位加装了复合装甲,M1没有被复合装甲保护到的部位都以高级钢甲构成,可降低造价与减轻重量 根据测试结果,早期M1正面对AP/APDS/APFSDS的防护效果约相当于350~400mm的滚轧均质钢甲,对HEAT则约为700~800mm 除了装甲之外,M1还有许多周密的防护设计来 保障中弹以后的人员存活率,例如炮塔尾端的主炮弹药舱顶部有三块泄爆板,万一弹药被引爆时能将爆炸威力诱导向上,而不是波及车内,M1的主炮炮弹大多数位于炮塔后方的主弹舱内,中间以一道坚固的防爆活门与乘员舱分隔,此隔门非常坚固,足以承受大量弹药爆炸时的威力 。因此,炮塔尾部主弹舱内的弹药被诱爆时,主要爆炸威力会由弹舱顶部的泄压板宣泄而出(或将较为薄弱的炮塔尾部炸开), 战斗室内的人员在强化隔门的保护下不会受到直接波及弹舱隔门的开合由一个位于装填手席的拉杆控制,装填手以膝盖顶上拉杆使舱门打开,收回膝盖时则让舱门关闭,此外舱门还装有紧急时的机械闭锁装置。M1坦克的两侧有小裙子,一方面保护悬吊系统,此外也能局部抑制行驶时扬起的沙尘

从1988年起出厂的M1A1使用了该年推出的衰变铀复合装甲取代原有的复合装甲 ,称为M1A1重装甲构型(M1A1HA);1989年首度公开, 并宣称其防护效能是传统滚轧均质钢甲的五倍,换装衰变铀装甲后,M1A1的战斗重量再度增加至65吨,但是防护能力较原先增加 一倍以上,炮塔正面与车首上甲板对抗APFSDS的能力相当于660~680mm,抗HEAT能力达到1080~1320mm 除了装甲之外,M1A1的M829 120mm尾翼稳定定脱壳穿甲弹的弹芯也以衰变铀制造;传统的钨合金弹芯在撞击目标时会被磨成较为圆钝的外型,使穿甲效能降低,而衰变铀弹芯在击中目标时则能维持较为尖锐的外型,因此穿甲效果较佳

特殊乘员:黑/白叔叔人肉装弹机

为什么会有人肉装弹机呢?M1没有设计自动装弹机吗?

答案是:在1987年通用就提出了和法制转轮一样的12发大左轮中间有一块200mm的装甲板隔开防止被一锅端了

但是最后因为可靠性问题被迫下马选择了传统的人工装填,其实除了最后一步其它的都是半自动化的设备不过相较于苏俄系的3人车组西方的4人车组多一个人干苦力减少了车组的压力(笑)

总结:M1做为现代坦克的代表和实战中暴打曾经最令西方恐惧的T-72(虽然是猴年限定)但也算证明了美国闭门造车几十年的成果和彻底走出导弹万能论和只要最强大坑的集中体现

end

最后祝各位

劳动节快乐!!!

1楼 2022-05-01 01:23:45 273
酷酷跑网友_46344184
/doge
【守望莱茵VIII】钢铁游骑兵--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简史
2楼 2022-05-01 09:15:24
我也说一句
回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