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有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二十多个别称,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俗。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多种,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因直言进谏而被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最终,在听到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消息后,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五色线等活动,逐渐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俗。
除了屈原的传说外,还有关于伍子胥、曹娥等人的故事也与端午节的起源有关。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将领,他被陷害后自刎而死,尸体被投入江中。曹娥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女,她的父亲在江中溺亡,她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些人物,也将端午节与他们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多种多样,但都与古代的历史人物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主要风俗有挂钟馗像、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流传至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内容来源网络